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背后,掩藏着什么秘密,让他一生难以启齿

心愿种子 2023-07-01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人很少,大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

作为在位61年的康熙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其中,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成为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三大壮举。


第一件事,16岁打败权臣鳌拜,夺回权力,第二件事,20岁遇到吴三桂叛乱,打了近9年,最终平复内乱,安定民生,第三件事,30岁收复台湾,国家一统,每一件事都是风云激荡,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的继位者爱新觉罗·胤禛在他的父亲所立的神功圣德碑上,记录了康熙皇帝一生之中包括平三藩、收台湾、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等等诸多大事,竟然没有一言一语提到他剪除鳌拜的事。

所谓功德碑,一般都是记载某人功德或颂扬政绩的东西,用以供人瞻仰标榜万世,但是,就是这样一件最能体现康熙皇帝少年英雄的事,作为张口闭口都是“我圣祖仁皇帝”的雍正皇帝,为什么不把这一点记录其中呢?


事实上,不仅仅是雍正皇帝树立的功德碑,就是记录康熙帝的相关历史也对此语焉不详,遮遮掩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康熙皇帝这样难以启齿呢?

从康熙皇帝大婚说起

康熙四年,在祖母孝庄太后(孝庄文皇后)的主持下,12岁的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北京城里的老百姓有幸再一次见识到一场规模宏大的皇室婚礼。

不过,这场婚礼,对于年仅12岁的小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来说,并不一定知道这次的结婚意味着什么,毕竟年纪还小,虽然,很有可能经过了一些培训,但是,结婚的概念还是有些神秘,甚至懵懂。


在此时的小玄烨心里,除了按照祖母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要求,老老实实地呆在慈宁宫读书,学习满汉文化、经史子集、骑马射箭,以及当一个帝王应有的知识外,可能还有一些童年好玩的心态,不过,这是需要看祖母的脸色的,所以,战战兢兢还是不可避免。

只是,对祖母战战兢兢那是情有可原,毕竟那是自己的长辈,还是把自己立为皇帝的人,但是,在小玄烨的记忆里,总有一个人在后面阴森森地盯着自己,这就有些不好了,一个奴才而已,却总是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这让他心中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有一次,玄烨的小伙伴侍卫倭赫,因为维护小皇帝的权威,用戒备的眼神瞧了瞧鳌拜,不料,就此得罪鳌拜。过了没有多久,倭赫就连同其他几个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被鳌拜以擅乘御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斩首弃市。


即便是小皇帝怒气冲冲,也无可奈何,对于鳌拜来说,这个行为根本就不必要11岁的小孩子知道,作为辅政大臣,是完全有这个权利的,即使是杀皇帝身边的人。

其实,鳌拜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分了,毕竟是杀皇帝身边的人,最起码要知会皇帝一声,这就显示出了鳌拜的嚣张跋扈。

那天,据说11岁的小皇帝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的时候,恨恨地咬着牙说:“我一定要杀了鳌拜!”

一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直吓得老太太孝庄太后神经错乱,一把抓住小皇帝,“啪”的就是一巴掌打过去,大吼一声:“谁让你胡说的?”

孝庄太后的异常举动把小皇帝也吓得不轻,他呆呆的甚至是不知所措地看着祖母,一时不敢哭也不敢说话,孝庄太后在赶走身边侍候的人后,对他说,这些话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人家随随便便地就可以把你给杀了,历史上有一个小皇帝就是这样死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忍,刀插在心上也要忍住。


从此以后,小皇帝玄烨真的不敢再说什么了,将仇恨深深地掩藏在心里。

紧接着,鳌拜为了争夺土地,以"藐视上命"和"纷更妄奏"的罪名分别将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矫旨处死。

面对这种局面,孝庄太后意识到了危险的信息,也开始了紧张地布局,如何平衡四位辅政大臣,如何保证自己心爱的孙子稳定地接过大位,这是最重要的,安排玄烨结婚是关键的一步,没有结婚代表着小皇帝还没有成人,没有成人的皇帝是无法亲政的,而安排玄烨和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结婚又是一个关键,取得了索尼势力的支持。


这是小皇帝玄烨并不知道的,毕竟才12岁而已。

随后,老奸巨猾的辅政大臣赫舍里·索尼结束了在家养病的日子,进入朝会和鳌拜抗衡,力挺康熙皇帝在朝会上的威信,这段时间,鳌拜变得老实多了,几乎没有多少恶行,孝庄太后仅仅使用一招,就解决了问题。

紧接着,在康熙六年,也就是小皇帝玄烨14岁的时候,在索尼的支持下,给事中张维赤上疏,康熙皇帝得以亲政。如果按照这样,也许康熙皇帝稳步接过大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是索尼在这一年却死掉了,事情就改变。

孝庄太后第二招,亲政不收权

幸好,孝庄太后使出了第二招,早在几乎所有大臣都认为,既然皇帝已经亲政了,那么,作为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人,就没有必要再把持着权力了,应该将所有权力交还康熙帝。


但是,孝庄太后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极其高超的政治头脑。

无论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遏必隆,经过多年的把持朝政,在朝廷里面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势力,如果在此时贸然接手,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政局不稳,甚至康熙本人也无法能够真正得到权力,毕竟谁也不舍得就此轻易的放弃权力。

更何况,索尼已经是垂垂老矣,命不长久了。

因此,孝庄太后作出英明的决定,也是让康熙皇帝有些误会的决定,她召集四位辅政大臣,真诚地说:“皇帝年龄还小,还没有任何经验,还需要历练,所以,你们还是继续帮着他处理政务吧。”这些人假装着推辞,只有索尼奇怪地看着老太后,但是,孝庄太后坚决不允许。


孝庄太后的这个决定,乐坏了几个辅政大臣,却气坏了小皇帝,毕竟好不容易等到亲政,可以为所欲为了,却被自己的亲祖母给拦住了,轮到谁的头上,也不舒服。

于是,14岁的小皇帝玄烨不愿意了,终于有一天,在一次孝庄太后离开京城的时候,偷偷联络苏克萨哈调查鳌拜,试图找出他圈地、乱政的罪证,干掉鳌拜。

苏克萨哈早就想要这么做了,鳌拜一直骑在自己的头上,把正白旗压榨得体无完肤,正好没有实力对抗鳌拜呢,小皇帝此时出手,正合他意。

却不料,苏克萨哈这个人高估了康熙的实力,却又低估了鳌拜。朝会一开始,苏克萨哈的奏章还没有来得及念几句,鳌拜党羽一个一个地跳出来,将苏克萨哈说得哑口无言,朝堂变得一片混乱,小皇帝玄烨已经无法控制局面了。

就在此时,局面彻底逆反,鳌拜弹劾苏克萨哈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要求小皇帝将他凌迟、族诛,小皇帝刚刚勉强为苏克萨哈说几句好话,试图开脱他的罪名,却不料,鳌拜挽起袖子,挥舞拳头朝他走去,那样子,小皇帝要是不同意,就会一拳打过去,小皇帝简直吓呆了,已经无法言语。


在史书上有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一句话,那意思应该是鳌拜这样的动作,做了好几天,自此,苏克萨哈和小皇帝的计谋彻底失败,苏克萨哈首先被下狱,随后被凌迟处死,而康熙小皇帝遭到极大的羞辱。

后来,孝庄太后将康熙皇帝臭骂了一顿,指责他不顾身份,反而助长了鳌拜的凶焰势头,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地,她鲜明地指出,苏克萨哈和鳌拜不过是同一种人,都在想着掌权,而康熙自己也不过是被苏克萨哈耍了。

此时的孝庄,更加看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堂叔、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孙子班布尔善的出现,在朝堂上,正是班布尔善的反戈一击,导致形势直转而下。

这才是最要命的事。

孝庄太后第三招,索额图晋升御前一等侍卫

爱新觉罗·班布尔善,父亲塔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六个儿子,生母钮祜禄氏为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加上父亲没有什么战功,这就导致他这一族在其他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的宗室成员面前,毫无存在感。


班布尔善只不过袭承了自己父亲塔拜的一个较低的三等辅国将军的宗室爵位,这个爵位不说根本和其他王室宗亲相比,就连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等外臣也不如。

这就让班布尔善心中充满了不甘。

但是,班布尔善有一样好处,那就是他是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室宗亲,就这一条,远远强于鳌拜了。

鳌拜虽然厉害,但在满洲的封建等级森严的环境下,他作为一个镶黄旗下的旗奴,如果“谋逆主子”,那么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下场,而且,也根本无法反,还没有等他造反,估计剩下的旗奴们早就将他杀死了。


所以,他唯一的可能,就是废掉康熙,重新立一位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皇帝,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鳌拜的武功那么强大,在面对一群小布库时,竟然没有任何反抗,就自动受擒了。

班布尔善就不同了,他要是造反成功,作为努尔哈赤的后代,是很有可能获得王室宗亲以及那些八旗的拥戴而成为皇帝的,这就是班布尔善和鳌拜的区别。

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了,在后来,当鳌拜一党被抓,鳌拜没有处死,班布尔善却被直接处死了,因为,这个才是危及孝庄太后以及康熙皇帝。但是,这句话能说吗?其实不能说,如果把这个历史记录下来,就有可能让许多根本无法沾边的那些乱七八糟的皇室宗亲们跃跃欲试了。


因此,对于班布尔善的罪行,也极其简单,“附和鳌拜、藐视皇上、结党行私、悖负国恩”,“挟私报复、公报私仇、助纣为虐、铲除异己”,主犯都没有死,作为从犯,这些个罪应该不足以处死吧,但就是死了。

班布尔善早在鳌拜势力日涨之时,就开始依附于鳌拜,并通过他获得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同时,他不断地鼓动鳌拜利用手中的大权将康熙皇帝废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绝对的权势。

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亲兵卫队司令”,负责统帅侍卫亲军,守卫皇帝的安全,这也是保护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这个职位鳌拜的亲信党羽,这就让人恐怖了,不仅自己随时处于鳌拜的监视之下,而且,很有可能,就在自己在前面走的时候,可能就被人从后面一刀砍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孝庄太后指示,将担任大学士以及吏部侍郎的索额图调入宫中,授予御前一等侍卫,同时组建单独的侍卫团,也就是那些小布库们,贴身保护康熙皇帝以及自己的安全。

这个索额图就是索尼的儿子,孝诚仁皇后的伯父,安稳了。

事实上,所有的布局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万无一失了,孝庄太后需要等待的,是鳌拜把自己的资本彻底败完,而鳌拜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鳌拜仍然像以前一样,大肆圈占良田,引发满族百姓的不满,而且“一应事件,先在私家议定,然后方行”,这些藐视皇权的行为又激起了朝中上下的愤怒,这就是孝庄、康熙帝示弱为后来清除鳌拜制造了舆论优势。


智擒鳌拜,其实就是一个游戏

康熙皇帝在小伙伴索额图来到身边以后,开始暗中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

这种游戏在满族内比较常见,所以,鳌拜见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即便是有什么,他也毫不在意,凭自己的武功,这些人根本就无法动自己。

康熙八年(1669)五月,在孝庄太后的默许下,16岁的康熙皇帝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将自己的的亲信安插到京师的卫戍权。

然后,他召鳌拜到武英殿觐见,这一天,历史上并没有注明准确的日期,即使有也是依靠其他事件琢磨出来的。


鳌拜大摇大摆地来到武英殿,康熙皇帝为他准备了一张三只脚的凳子,然后让人端着一碗茶给他喝,鳌拜接过茶杯,还没有喝了,就将茶杯掉到地上,因为杯子太烫了。

康熙皇帝大吼一声:“鳌拜无礼!”

于是,一群早就埋伏好的小布库们一起扑向鳌拜,鳌拜一转身,凳子一歪,鳌拜猝不及防,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小布库们随即将鳌拜摁在了地上,任务完成。

这一段似乎并不像电影里面的情节那么精彩,似乎打得天翻地覆,事实上,历史并没有那么精彩,就连康熙皇帝自己都觉得,自己准备了好久的东西,却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就结束了,这让他感觉一拳打到了空气中的感觉,顿时觉得没有多大的意思,原来一直嚣张近十年的鳌拜,在面对皇权时,竟然如此的羸弱。


而他所等待的鳌拜党羽反击,也没有到来,朝廷上一边倒地倾向康熙皇帝,鳌拜集团崩塌的速度超乎让康熙帝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好像鳌拜的倒下是众望所归的一样。

后来,康熙皇帝才知道,其实自己的祖母孝庄太后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在面对自己的孙子玄烨与鳌拜相争的过程中,孝庄太后以其极强的政治头脑,冷静、周密的思考,以权力平衡、军事部署各种手段,将鳌拜捆得死死的,鳌拜不能反抗,也不敢反抗。

这让康熙皇帝精心布置的一切变得很可笑,因为已经全部都水到渠成,给与康熙皇帝的,只是一个表演的机会而已。

因此,对于抱负极大,自尊心极强的康熙皇帝来说,虽然他对孝庄太后对自己爱护大为感激,也终其一生的侍奉与她,但还是觉得,这次的事情实在是一次难堪的经历,连他自己也不愿意再提及此事。


后来,在《清圣祖实录》这本比较完整记录康熙帝日常起居的书中,对于玄烨逮治鳌拜一事极为简略,康熙八年五月戊申:“命议政王等挐问辅臣公鳌拜等。(随谕鳌拜罪状六款及遏必隆知而不言,阿南达每进奏时称鳌拜为圣人云云)着一并严挐勘审。”

也就是说,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已经被抓了。

《清史稿·圣祖本纪》对此似乎记录得比较详细一些,“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力多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

康熙早就知道鳌拜乱政,因为觉得他武功高强,所以,找了一批小侍卫,假装作扑击之戏,把鳌拜给抓起来了。

这就是康熙智擒鳌拜的由来,于是,许多人就依据这个版本,展开了想象,一个勇敢机智的小皇帝就此出现。

下面是有人找到的当时鳌拜被抓后的审问记录,这些记录中,包含了鳌拜30条大罪,其中鳌拜也对此作了一些辩解,我们一起了解下,不喜欢看的朋友可以略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其实挺好玩的,也显示了智擒鳌拜的虎头蛇尾。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1.大唐第一军神李靖,凭啥被后世传为托塔天王?你看他干的事就懂了
2.智勇双全的赵云,为何一生不被重用?你看他做过的三件事就明白了
3.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4.马超临终前,给刘备留下句遗言,41年后却成蜀汉灭亡的“催命符”
5.唐末五代"杂牌部队"—牙兵:灭杀主帅、改旗易帜,为何如此嚣张
6.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7.他是诸葛亮错失的一位猛将,鏖战益州勇斗魏延,大战蜀军三员大将
8.康熙帝叫错一水果名,后人也跟着念错300年,至今没有改过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